
01 消失的报道与未解的疑云股票十倍杠杆股市如何做杠杆
6月17日,瞭望塔财经发布《新广益IPO:“市占率第一”光环下的清仓式分红与供应商迷云》一文,深度剖析三大致命伤:实控人夏超华兄弟突击分红2.2亿元蚕食公司三年净利润、与已注销供应商苏州润利达持续交易的合规性存疑、30%市占率背后不足10亿的细分市场天花板。该文发布后遭投诉删除,但核心质疑在最新招股书中仍未得到合理解释。
瞭望塔财经坚持基于招股书数据与监管问询函内容,继续追问:为何在分红耗尽积累后募资8亿扩产?为何与“幽灵”供应商的交易链条始终未切断?大专学历占比74%的研发团队如何支撑创业板“三创四新”定位?本文所有质疑均标注数据来源,力求在注册制改革深化的当下,推动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化。
02 高市占率下的增长困局
“细分龙头”的尴尬现实
新广益自称抗溢胶特种膜全国市占率连续四年第一(2023年达30%),但2024年招股书披露该产品收入仅为2.77亿元。按此推算,全国市场规模不足10亿元,天花板触手可及.更严峻的是,其核心产品收入持续萎缩:抗溢胶特种膜收入从2022年的3.06亿元降至2023年的2.77亿元,主力客户鹏鼎控股采购额同期从1.61亿腰斩至1.28亿元。
技术替代的脆弱性
公司宣称打破日本三井化学、住友化学的技术垄断,但核心原材料TPX粒子仍100%依赖日本进口。且竞争对手长阳科技2023年已实现TPX离型膜批量生产,其官网明确标注“可定制化”,直接冲击新广益宣称的“定制研发能力”竞争优势。
03 两轮问询未解的八大疑点
新广益的资本化历程充满波折:
二次闯关创业板
2023年6月首次递表,中信证券保荐。经历两轮问询后,2025年6月更新招股书但仍未获上会资格,创下问询后超一年停滞的罕见记录。
监管尖锐质疑
深交所两轮问询直指业绩成长性、清仓式分红、供应商异常、研发投入不足四大核心矛盾。在最新招股书中,公司虽补充披露研发人员学历结构(50名大专及以下人员占比74%),却回避了“定制化能力是否为行业通例”的关键质疑。
04 三大未解致命伤
致命伤一:分红掏空利润池,募资合理性存疑
清仓式分红
2021年突击分红2.2亿元,相当于2020-2022年净利润总和的85%。实控人夏超华兄弟通过直接持股及控股平台聚心万泰,拿走分红款的97%以上(约2.14亿元)。
分红后估值诡异暴涨
2022年5月增资估值仅4.56亿元,7个月后比亚迪等机构入股时估值飙至12亿元。在净利润未显著增长背景下,IPO估值再翻倍至32亿元,涉嫌利益输送。
致命伤二:供应商“注销不散”,交易链合规成谜
与“幽灵”企业交易
瞭望塔财经通过招股书发现,2020-2021年,一家名为优创塑业的公司突然跻身新广益前五大供应商,采购金额分别为1354.87万元和1924.56万元。
蹊跷的是,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2019年12月16日才成立,注册资本仅100万元,实收资本甚至为0。
更离奇的是,新广益在招股书中声称与已注销的苏州润利达“合同仍在履行”,但该公司早在2022年3月被注销。
同样诡异的还有苏州聚辉塑业有限公司——2018年11月成立,2019年6月即成为新广益主要供应商,目前也已注销。
小微供应商集中涌现
2023年上半年第一大供应商杰楷材料供应TPX粒子单价78.05元/kg,而同期其他供应商价格高达90.93元/kg。公司辩称“分散采购规避风险”,但未解释为何接受高出12%的采购成本。
致命伤三:研发短板颠覆技术光环
研发投入行业垫底
2022-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4.72%、5.35%、4.91%,不足同行方邦股份(17.97%)的1/3。
学历结构暴露技术隐患
50人研发团队中37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(占比74%),本科及以上仅13人。公司辩称“产品线集中无需大规模研发”,但招股书同时将“技术创新”列为核心竞争力,逻辑自相矛盾.
05 财务数据两极分化
新广益财报呈现一组诡异反差:
盈利质量恶化
2024年应收账款增速达30.3%,超营收增速(27.32%)3个百分点,净现比(经营现金流/净利润)仅0.56,显示利润含金量低。
存货跌价风险积聚
2024年因光伏原料价格暴跌,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15万元。而募投项目中的“功能性材料项目”拟扩产光伏胶膜,该领域已被福斯特等巨头垄断。
06 军事化管理下的治理隐忧
家族绝对控制
夏超华通过直接持股、一致行动协议及控股平台,合计控制85.54%表决权。胞弟夏华超任副总经理,分管采购等核心环节。
创始股东蹊跷退出
2007年,两名创始股东潘明峰、叶发英因“经营理念不合”将股权全数转让给夏超华,公司自此变为家族企业。招股书未披露该交易的定价依据及资金流向。
专利纠纷潜在风险
深交所问询函要求说明与日本积水化学的专利纠纷细节。公司声称“无未决诉讼”,但未排除国际诉讼风险,而核心产品技术路线与日企高度相似。
07 募资需求还是财务粉饰?
本次IPO募资8亿元投向两大项目:
功能性材料项目(5亿元):扩产抗溢胶膜、强耐受膜及光伏胶膜
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(3亿元):开发锂电池软包材料等
但产能消化能力存在三重硬伤:
现有产能疑似突击粉饰
新广益在IPO前夕的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的75.52%飙升至2024年的99.64%,看似满产满销,但背后疑点重重:营收增速(5.2%-7.3%)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,存货却激增近30%,且跌价计提不足;同时,大客户订单“突击增长”与行业疲软趋势背离,应收账款增速超营收3倍,显示收入确认可能激进。深交所两轮问询直指产能统计口径、存货积压及客户依赖问题,但公司回应避重就轻。这一“异常暴增”更可能是IPO冲刺期的财务调节手段,而非真实需求驱动,若监管层进一步核查订单流向及存货账龄,或暴露更大风险。
跨界领域强敌环伺
锂电材料需直面恩捷股份、璞泰来等巨头,公司尚无技术储备;光伏胶膜赛道CR3市占率超70%,新广益缺乏成本优势。
市场容量测算矛盾
公司宣称强耐受性特种膜所属的“其他功能膜”市场规模87亿元,但未披露该数据来源,且与抗溢胶膜不足10亿的市场规模形成矛盾。
08 瞭望塔财经结语
在瞭望塔财经看来,尽管前文因压力下架,我们仍坚持基于招股书数据指出:新广益的IPO困局本质是“技术成色不足”与“公司治理缺陷”的双重溃败。当37名大专学历研发人员支撑8亿募资计划,当已注销供应商仍列于采购合同,当2.2亿分红掏空利润后转身向市场要钱——这些不仅是新广益的个体问题,更是注册制下A股IPO审核逻辑的试金石。
瞭望塔财经认为,在“申报即担责”的监管新规下股票十倍杠杆股市如何做杠杆,中介机构能否解释清“分红募资悖论”?交易所能否容忍技术指标全维度“优于日本竞品”却无专利护航的神话?答案将决定这家市占率第一的企业,最终成为创业板的标杆还是警示牌。